●年轻干部进入工作岗位,并不意味一定就能成为可堪大任的人才。毕竟人才的成长,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。不经过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的磨练,就难以应对复杂棘手的局面;不经过大项任务、急难险重任务的锻炼,就难以应对各类重担的考验。
陆游在《苦笋》一诗中写道:人才自古要养成,放使干霄战风雨。这句诗告诉我们:任何人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成为人才。只有多经受磨难、多经历摔打,才能成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人才。否则,便只能是昙花一现。
王安石曾在《伤仲永》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孩子。这个孩子从小天资聪慧,很小就会作诗,于是有人花钱请他作诗,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,就天天带着他作诗赚钱,不让他好好读书,结果长大后毫无建树。仲永虽然很有天赋,然而缺少后天的修炼,自然也就缺少了发展的后劲。
玉不琢,何以成器?历史记载,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从小就天资聪慧,深得当时湖广巡抚顾辚的欣赏,称之为“将相才也”。张居正13岁考举人,虽说当时考得不错,顾辚却给监考官打招呼,希望不要录取他,理由是“张居正是一个大才,早些发达,原没有什么不可,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,等到才具老练了,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”。3年后,张居正考取了举人,顾辚还是觉得他太年轻,告诫他要做伊尹、颜渊那样的人物,不要只求年少成名。这几番的磨砺试炼,终于使得张居正更加成熟,也更加坚韧,最终成为一代名臣。
由此想到今天的人才成长轨迹。作为年轻干部,谁不渴望尽快成长为单位需要、强国需要的栋梁之材?但是,要想成为有用人才、精英人才,还是离不开基层一线的实践,离不开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的历练。
年轻干部进入工作岗位,并不意味一定就能成为可堪大任的人才。毕竟人才的成长,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。不经过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的磨练,就难以应对复杂棘手的局面;不经过大项任务、急难险重任务的锻炼,就难以应对各类重担的考验。事实证明,经历风雨,才能见彩虹;经事上磨,方能显真功。年轻干部多吃苦,多丰富人生经历,多到不同岗位锤炼,才能尽快成长、成熟起来,成为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的人才。如果吃不了苦、受不了磨练,只能“泯然众人矣”。一旦有事,很难顶得上、稳得住、打得赢。
我们党标定了好干部五条标准,即信念坚定、为民服务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。要想成为新时代好干部,必须接受多岗位的锻炼,经受足够历练,具备过硬本领。“路不险,则无以知马之良;任不重,则无以知人之才。”不难发现,每逢受领大项任务,每逢遇到关键时刻,领导点名的、能够站出来的,总是那些经受过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磨练的人才。
着名的“跨栏定理”表明: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。事实上,经过多岗位淬火、全方位打磨,本身就是一种修炼、一种跨越,不仅能提升政治能力、业务能力,而且能赢得组织和群众信任。
磨难显才华,安逸隐天才。现实生活中,却有少数年轻干部,不愿到吃紧要紧处接受摔打。有的向往安逸,向往舒适,总想到大机关干上一辈子;有的害怕担当,害怕出错,没有勇气到有风险的岗位上履职;有的喜欢当“和平官”,不敢承担重任,不敢接受大风大浪的考验。诸如此类的思想行为,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放弃,不仅不利于自身成长,也不利于推进新时代强国事业。殊不知,结得“千层茧”,才能练就“冲天翅”。不走出“舒适区”,不到艰苦地区、复杂环境历练,如何能够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
当前,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。在这场改革重塑中,有很多工作岗位都是崭新的,很多工作模式都是开创性的,广大干部要建功新时代,观念不更新不行、本事不扩容不行、能力不升级也不行。只有经受过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的洗礼和摔打,实现脱茧蜕变、换羽重生,才能具备适应新时代的能力素质,成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当然,这个过程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,那是要经过疾风振翅、熔炉淬炼、铁血考验的。如果经受不住,就会被单位淘汰,被时代淘汰。
勇士之风总是在最“吃紧”处担当,英雄本色总是在最“要紧”处彰显。多经受吃紧岗位、重要岗位磨练,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,人生就会多一份出彩、多一份成功。(桑林峰)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