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“知一”更要“及三”

        [ 来源:中国365官方入口-app下载_365报价官网_365app下载365足球网站报   发布时间:2018-07-31 08:23   阅读量: 1018    ]

        孔子曰,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为,如果教某人一个方面,他却不能以此来想到另外三个方面,就不要再教他了。这说明,做事要举一反三,要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其他许多事情。在日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,勤于触类旁通,不失为一种智慧。

        着名作家贾平凹倡导举一反三式读书,他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归纳为“触一通三”法。他认为读书一定要面阔而不可狭窄,文学书要读,政治书要读,哲学、历史、美学、天文、地理等方面的书都要读。若读书面窄,见识就不多,思维就不活,触一而不能通三。甚至,他连植树造林、烧菜做饭类的书籍也都有所涉猎。由此,认识、理解问题的思路就越来越开阔,遇事也就能融一而得三了。

        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可生万物。”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学,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,无疑是大海之滴水、宇宙之尘埃。读书学习,学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应该是思维的方式、认知的方法和探索的精神。

        读书是这样,做事也同样如此。遇到一件事,处理之后还要多想想,这样做是不是最佳的方式,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?今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,能不能总结以往经验、汲取昔日教训,把握规律,有章可循?这就是从融会贯通到触类旁通。由此,能够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,掌握更好更巧的方法,做起事来就会从容淡定、轻松自如,处理问题也就举重若轻、游刃有余。

        有言道,“隔行如隔山”。其实,应该说,“隔行不隔理”。如果能做到举一反三,理通也可不隔行。英国一位桥梁专业的本科生,考研究生时报了医学骨科专业,结果被顺利录取。桥梁工程与人体骨骼在力学结构上是极为相似的,但改行转专业要有前提,一是要知桥梁的“理”,二是能通骨科的“行”。而这位学生恰恰做到了从“一”来认识桥梁的基本构架和本质特征,不断加以消化吸收,再由此及彼、由点到面触及到骨科这个“三”,并准确把握了相互间的内在联系。

        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。”举一反三的本质即为拓宽思路、活跃思维,做到以事论理;既要看到“一”,更要想到“三”,做到触“一”通“三”。人类发明飞机初始,飞机时常出现机翼颤振现象,安全性得不到保障。后来,工程师们发现蜻蜓飞得既快又稳,由此联想到蜻蜓可能有一种抗颤振的本领。经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,人们发现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种暗色素斑,若将它们切除,蜻蜓再飞时就会剧烈摇摆。可见,暗色素斑就是蜻蜓抗颤振的秘诀。于是,工程师们开始举一反三,模仿蜻蜓的这种抗颤振装置,在机翼末端增设了类似暗色素斑的加厚层,从而消除了机翼颤振。

        “知一”而“及三”是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学习方式。做到举一反三,可以带来思想解放,使思维的拓展更加深远,生活的空间更加宽广。

        (王毅)

        分享
        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