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玄武湖上藏宝册
        明朝人口普查往事

        [ 来源:中国365官方入口-app下载_365报价官网_365app下载365足球网站报   发布时间:2020-12-11 09:09   阅读量: 12869    ]



        黄册记载各户人口信息、赋役信息,因以黄纸为封面,故名黄册。南京玄武湖上的黄册库,曾收藏170多万册黄册,这是南京玄武湖黄册库遗址纪念馆中展示的黄册样本,它呈正方形,与一般的书籍样式不一样。
        鱼鳞图册记载各户土地的位置、大小等信息,因为状似鱼鳞,故得名鱼鳞图册。

        在南京玄武湖的梁洲上,有一处古朴幽静的小院。倘若游客不加注意,总是容易错过这个独具历史价值的小院。这里是明代黄册库遗址纪念馆。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,开创大明王朝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明朝开始编制登记有户籍、赋役等重要信息的黄册。朱元璋亲自选定玄武湖(时称后湖)作为存放黄册的库址,并在湖心岛上建造黄册库。历经两百多年的积累,玄武湖先后建造了近千间库房,收藏170余万册黄册。黄册库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国家赋役档案库,见证了一段明朝人口普查及其对普查数据的保管利用的历史。

        编制黄册

        明朝开国之初,经过十多年战乱,天下凋敝、百姓流离,当时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和人丁、田赋徭役不均等问题严重。面对土地荒芜、人口锐减的荒凉景象,如何实现“田野辟,户口增”,是明王朝最迫切的急务。为了加强全国人口和田地管理,恢复社会秩序,巩固政权基础,洪武三年(1370年),朝廷颁布一道谕旨:“民者国之本也。今天下已定,而民数未核实。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,每户给以户帖。”随即展开了一次全国性的“人口普查”,“户部制户籍、户帖,各书其户之乡贯、丁口、名岁,合籍与帖,以字号编为勘合,识以部印。籍藏于部,帖给之民。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,类为籍册以进”。户部负责统计天下户口,给每户发放户帖。户帖上需要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应当差人数以及房屋、田地、牲畜数目等等。百姓须如实填报,并由地方官来核实其丁口、田宅及资产等变动情况。

        实行户帖制度,对于掌握人口和土地、抑制豪强势力、安抚百姓等具有积极意义,但因为“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则”,内容相对简单,同时它所登记的事项是静态的,不能完整反映出人丁和事产的动态变化,因此朝廷需要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。

        在实施户帖制度十多年以后,为进一步加强户口与赋役管理,维持国家长治久安,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下诏编制赋役黄册。《明史·食货志》记载:“诏天下编赋役黄册,以一百十户为一里,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,余百户为十甲,甲凡十人。岁役里长一人,甲首一人,董一里一甲之事。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,凡十年一周,曰排年。”也就是说,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,推举其中丁口、田粮最多的十户户长,在十年中轮流担任里长;其余的一百户分成十甲,每甲十户,这十户户长在十年中轮流任甲首。里长与甲首分别执行这一年中该里、该甲的差役,他们轮流的次序,根据丁粮多寡排定先后。

        相较于户帖调查,这是更加详细的人口普查。黄册格式由户部攒造,并由地方政府依式翻刻,并发至里甲,由甲首发给各户依项如实填写;民户如实填好《清册供单》,将册本交给甲首,甲首再报给里长。史载“里编为册,册首总为一图”,即把每里(一百一十户)编制为一册,然后,再逐级上报至户部。“上户部者册面黄纸,故谓之黄册”,也就是说,送呈户部的人口赋役册表面用的是黄纸,所以叫“黄册”。

        黄册中,首列户主姓名、贯址、户籍、应役年份与职役,其次以旧管(原有人口及田宅等)、开除(已故人口与减损田宅等)、新收(新增人口及田宅等)、实在(现在实有人口及田宅等)之“四柱式”,登载丁口及其生老病死、事产及其增减推收、赋税记录、赋役年份等各项内容,以此动态反映人口增减和财产变化。

        黄册一式四份,“一上户部,其三则布政司、府、县各存一焉”。随着时间变化,各户人丁及财产情况都会发生变化,所以每隔十年,黄册就要重新登记填写一次。明代编制黄册的年份称为“大造之年”。在洪武十四年的人口普查后,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,当时全国普查的户口数据为10654362户,59873305人。

        后湖禁地

        黄册作为记录明代人口、赋税的国家档案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必须确保绝对安全。在黄册库的选址上,朝廷颇费了一番心思,最终选定“周遭四十里,中突数洲,断岸千尺”的后湖作为存放地,并下令“各处布政司及直隶府、州、县并各土官衙门所造黄册,俱送户部转送后湖收架”。

        后湖就是现在的南京玄武湖,古名桑泊,历史上还曾被称为秣陵湖、蒋陵湖、昆明湖、饮马塘、练湖等。南朝时,出于帝王都城“四神布局”(即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)的需要,又由于刘宋元嘉年间湖中两次出现“黑龙”,改名为玄武湖。玄武湖中有五座小岛,分别叫旧洲、新洲、中洲、东洲、西洲(现称梁洲、樱洲、环洲、翠洲、菱洲)。五洲四面环水,必须划船才能到达。

        后湖就在皇城脚下,而湖心岛与外界相对隔绝,且四周有水,可以避免火灾,所以把黄册库建在这里,既便于看护保管,利于防火防盗,同时也方便政府查阅利用,“诚天造而地设也”。在库房设计上,朝廷采纳多方建议,将黄册库建成东西朝向,每间库房前后都有窗户,早晚都能晒到太阳,目的是为了保持空气干燥,解决湖中湿气大的问题,防止黄册霉烂。

        有明一代,后湖是皇家禁地,防卫极其森严。“瀛洲咫尺与云齐,岛屿凌空望欲迷。为贮版图人罕到,只余楼阁夕阳低。”这是时人对戒备森严的后湖黄册库的描写。自从后湖设库,明朝圈占湖滨土地,设立界墙、界石,界内地区一律不许百姓进入,“以断人畜往来,樵牧窥视册库”。

        沿湖军民“不许偷引水利”,不许耕种湖边土地。湖内生产的鱼、蟹、菱、茨、薪、草之类,也不准百姓打捞采摘。每年只允许附近居民在冬季指定的日子入湖打鱼两次,每次各限五天。入湖的船只数量有严格限制,事先必须经过湖官批准,当时“湖曰禁湖,地曰禁地,例必曰禁例,而船必曰禁船”。为了防止火灾,黄册库内不准点火,晚上不准掌灯;在建有册库的岛上,不得生火做饭。

        在湖内外,朝廷都安排专门的官吏和军队等来负责巡守防卫。湖内,由“南京户部十三司轮流拨吏四名,在湖巡风”;湖外,“沿墙或五十步或七十步盖立铺舍,责令各地方、军伍、火甲人等编成班次,昼夜巡逻,严于防守”;再往外一层,则由南京东、北二城兵马指挥司派官吏及军士等沿湖巡察。“巡湖有役,过湖有舟,操舟有人,系舟有锁,其匙掌于大内。钦定一、六期过湖,非其期不敢渡,非湖官、湖役、工匠不敢渡,防范盖甚严矣。”除了湖官、湖役、查册监生以及因公来湖调阅黄册的人员,其他人员一概不准擅自入湖。

        尽管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,但黄册库照旧设在南京后湖。册库初建在旧洲岛上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有册库34间,册架135座,黄册53393册。后来,随着每十年大造一次,黄册库势必要扩容,明朝廷又在中洲、新洲等岛上扩建册库。到万历三十年(1602年),后湖有册库667间,册架2660座,黄册1531458册。直至明亡前夕,后湖共收贮黄册达179万余册,可谓“文册浩穰,漫若烟海”。

        经纬交织

        后湖黄册库除了收贮黄册,还收贮鱼鳞图册。明朝用赋役黄册来管理户口与赋役,用鱼鳞图册审察核实并管理田亩。明初,“版籍多亡,田赋无准”,“两浙富民畏避徭役,大率以田产寄他户,谓之铁脚诡寄”。于是,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朝廷命国子监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,全面清丈土地,查实田亩。在此基础上,明朝按照地权所有将每一块土地的方圆四至、形状、土质、等级等详细记载下来,绘制成图,编类成册。因所绘制的田亩形状犹如鱼鳞,所以称之为“鱼鳞图册”。鱼鳞图册就是明代全国土地的总登记簿。

        黄册以户为主,于是“赋役之法定焉”,“税不可逋”;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,于是“土田之讼质焉”,“业不可隐”,两种册籍互相印证,互为补充,正可谓“鱼鳞册为经,黄册为纬”。明代田赋制度就建立在黄册和鱼鳞图册两个基石上,一方面能杜绝奸弊,大大减少了豪强富民隐漏人丁田产、逃避徭役税粮等现象,另一方面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,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基础。

        同时,在比较彻底的人口调查和土地丈量基础上,明朝根据各户人家的产业厚薄和人丁多少,划分出上、中、下三个赋役等级来,依此有差别地向人户征取赋税和编派徭役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朝廷下令,全国各府、州、县衙门要以“民户上、中、下三等为赋役册,贮于厅事,凡遇徭役,发册验其轻重而税之,以革吏弊”。凭借人口和土地的“大数据”,有区别地计征徭税,加上实施“养民”“宽赋”政策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元末以来存在的严重的赋役混乱、负担不均问题,相对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,对于明初洪武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四朝出现的“百姓充实,府藏衍溢”的繁荣景象,具有促进作用。

        明朝中叶以后,黄册和鱼鳞册逐渐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脱节,加之保管不善、官员舞弊,图册散佚损坏日益增多,后湖藏册已经和全国的实际人口田亩不相符合,也已无力承担管理户口与田地的职责。随着明朝灭亡,在短短几十年间,后湖百万本黄册遭受严重损毁。顺治十四年(1657年),桐城诗人方文曾在南京街头目睹黄册被当作废纸变卖,并在《负版行》中以沉痛的笔调写道:“数年不到三山街,今春偶到多感怀。不知是何大书册,路旁堆积如芦柴。行人纷纷来买此,不论何书只秤纸。官价每斤钱七十,多买少买随人耳。借问此是何版图?答云出自玄武湖。天下户口田亩籍,十年一造贡皇都。玄武湖心绝炊爨,永无火患及鼠患。洪武至今三百年,收藏不知几千万。一从世变陵谷新,此图废阁空埃尘。”

        今天的人口普查工作,在目的、技术上都与古代的人口普查有很大的不同,今天的人口普查工作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,每一位公民都将从高质量发展中受益。

        沧海桑田,斗转星移,昔日收贮明朝人口土地籍册的玄武湖,早已褪去了皇家禁地的神秘面纱,成为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园。“千顷湖光涵塔影,十分山色拥亭台”,如诗如画的山水城林尽收眼底。人文厚重,绿树成荫,微风习习,四时皆景,让人流连忘返、心旷神怡,也使人感受到新时代的安宁与美好。(翁宏业 胡凯)



        分享
        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