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水利专家,徐端(1754年-1812年)是其中的一位。他自嘉庆九年(1804年)任护理东河河道总督,至嘉庆十七年(1812年)积劳病卒治河任上。《清史稿》对他如此评价:“端治南河七年,熟谙工作。苇柳积堤,一过测其多少。与夫役同劳苦,廉不妄取。”这是对他丰富治河经验的褒奖,也是对他为政清廉、洁身自好的真实写照。
徐端的父亲徐振甲,乾隆年间在江苏清河任知县,徐端随父赴任,得以从小接触治河之事。这个时期的黄河形势已日趋恶化,决口频繁,运河淤积日益严重,影响了漕运的安全,治理任务颇为繁重。徐端随父亲巡查河堤,在河堤上遇到治河的兵吏,经常会请教河流疏导之法,这为徐端以后的治河事业打下了基础。
嘉庆九年,徐端任护理东河河道总督,开始了他的治河生涯。清朝设置了东河、南河、北河三河道总督,负责处理黄河、运河等相关水系的治理,以保障漕运的顺利。东河涉及的是河南、山东的河道。这年冬天,由于清口水浅,造成漕船不能顺利通过,徐端偕同尚书姜晟前往巡视,提出用引河的办法,分河水入洪湖,助清敌黄,使清口得以畅通,漕运船只能够顺利行驶,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与安全,为此他获得了朝廷的嘉奖。
乾嘉年间,黄河下游河槽日益高仰,黄河入海尾闾泄流不畅、决口不断、摆动频仍,面对如此复杂的治河形势,徐端认为全河之病皆在海口不畅,河底淤高,提出疏浚黄河入海尾闾的主张,“海口乃金河尾闾,通塞皆关全局”。
徐端不仅在治河实务上有成就,还善于总结,编着了堪称清代河工技术文献“双璧”的《安澜纪要》和《回澜纪要》。这两部治河技术专着,主要汇集有关黄河日常修守、汛期防护及应急抢险等内容,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。两书问世后,影响广泛,后世多有刊刻,是中国治河历史文献中一份宝贵遗产。
徐端治河,总要到第一线处理,不辞辛苦,与治河官兵和劳役大众同甘共苦。从《回澜纪要》自序中,也能看出徐端勤政尽职的自我要求:“畀以重任,兢兢自矢,每以莫能报称,夙夜滋惧……实力殚衷,盖自二十年来,黾勉于斯矣”。
徐端生活的时期,黄河决溢频繁,黄河堵口工程随之增加,用费浩繁,已成为河工上舞弊之渊薮。当时流行一句谚语:“黄河决口,黄金万斗。”黄河决口后,朝廷就拨出大量抢险经费,加上日常岁修经费,河工经费激增,有河官在物料采购中收受贿赂;有河官在治河工程款拨付中冒领虚报、中饱私囊;还有种种营私舞弊者,河政日益腐败,贪婪之风盛行。
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不得不走马灯似地更换河官,并加大对贪官的惩罚力度。嘉庆一朝仅25年,南河总督换了12任,东河总督换了18任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徐端从嘉庆九年任护理东河河道总督,在南河总督任上病逝,一直从事治理黄河、运河的事业,说明他具有清廉自守的品德而得到朝廷的高度信任。
面对数额巨大的治河经费,徐端能够做到从不“妄取”,坚守廉洁之操守,高尚之品行。他在《回澜纪要》中自勉道:“大工事务繁多,必合群力以襄厥成,洁己奉公,和衷相济”,这是讲在遇到黄河重大抢险和堵口工程的时候,要群策群力,更要做到洁己奉公,保证治河经费都用到工程上去,绝不假公济私。他还提到“务宜公正宅心,约束家人”,这里强调在处理治河公务中,要做到公道正派,还要约束好自己的家人,不随波逐流。
徐端一生清贫。据记载,徐端多年任河道总督,去世后竟“贫无以殓”,得靠朋友的帮助才得以办理丧事,他也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。这与徐端的一首诗可以互相印证。他在《丙申元日》中说:“小儿怪我不同尘,进不能寸退盈尺。岂知穷通自有命,我手可断不书乞。”这首诗讲述他的儿子怪他不与这个时期的一些河官一样,在这个肥差上“入乡随俗”,让自家日子过得好些,甚至从儿子的角度来看,希望父亲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。面对儿子的嗔怪,徐端的回答是宁可穷困,也要坚守克己奉公、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。他以自己的嘉言懿行,教育家人要坚守廉洁底线,他恪守官德,一身清白、两袖清风的品德也为后世敬仰。(通讯员 牛志奇)
分享